嘉定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书 副检察长赴企业公开宣告

2019-11-27 08:56:00

窃电案件频发?团伙作案猖獗?居民不知违法?惩戒威慑不够?一起窃电案引发检察官对窃电现象的思考,深入调查研究之后,背后暴露出种种问题更令人忧心。窃电行为的普遍存在甚至滋生出了非法产业链条,形成“行业”。嘉定区人民检察院通过调研走访、制发检察建议书等方式与相关部门、企业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11月8日,嘉定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肖友广带队来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嘉定供电公司调研嘉定区用电秩序和安全情况。除此之外,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公开宣告”的形式送达一封检察建议书。

今年上半年,嘉定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窃电案。犯罪嫌疑人刘某在寒暑季节性用电高峰期间,利用部分居民贪图小利的心理,大肆非法“经营”帮助用户违法改装电表进行窃电的“业务”。截止案发,窃电金额达13700余元人民币,而他本人从中获取非法所得11000余元。日前该案已经宣判,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而同时宣判的还有一位被告——居民徐某,她因使用刘某改装的电表窃电且累计窃电金额人民币3500余元,构成盗窃罪而被判处拘役三个月。

通过此案的办理,检察官发现窃电违法犯罪已经到了十分猖獗的程度。走访调查发现,近年来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改装居民电表进行窃电的刑事案件多达数十件,作案范围涉及本市浦东、嘉定、市区、市南、市北等多家供电公司管辖范围,且呈现出交叉结伙、团伙作案的苗头性倾向。

一个个不起眼的电表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首先,居民诚信守法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有的居民辩称不知电表不能擅自操作,有居民明知窃电行为,仍主动雇佣犯罪分子帮助改装电表,向邻居朋友宣传介绍,使得窃电犯罪分子有恃无恐、连续作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产业链条的滋生、蔓延,严重侵害了电力企业的财产权益。

其次,次生违法犯罪初现端倪经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在改装电表过程中使用的铜丝或者其他材料都是裸露的,容易导致跳闸、停电等故障,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触电和火灾。部分犯罪嫌疑人在给居民改装电表后,利用居民窃电心虚的心理,坐地起价、强拿硬要高达千元的改装费。更有甚者,冒充电力公司工作人员,以其窃电需缴纳高额罚款并断电为要挟大肆勒索钱财。与此同时还出现有的犯罪嫌疑人在改装电表后,通过向电力企业批量精确举报窃电的方式牟取巨额奖励

针对上述问题,检察建议书从电力设施保护、加强安全用电教育、完善查处和监管机制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和检查。开展电力安全专项检查,尤其是对居民电表等电力设施,要设置电力设施保护标志,加强维护、检修和更新,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用电秩序管理,加强对电损异常区域的巡查,增加或者升级防窃电技术、设备和安保措施对查办窃电以及举报窃电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传授犯罪方法、敲诈勒索、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具有规模化、组织化、团伙化特点的案件,依法及时移送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

二是加强安全用电诚信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宣传。针对社会公众在节能用电、预防窃电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可以通过现场讲座、视频漫画、科普手册、风险提示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开展教育警示,提升全社会守法用电、科学节电的意识。

三是完善窃电查处和监管机制。与公安机关、电力执法部门、电能表强制检定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和协作检查机制,整合职能优势,加大犯罪打击力度明确窃电行为与违约用电行为的界限,杜绝“以费代罚”“以罚代刑”建立有效的举报奖励和甄别机制,鼓励广大群众举报身边的窃电行为,在拓宽获取用户窃电的信息来源的同时,提升用电检查和执法的实效性。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嘉定供电公司表示,长期以来窃电现象屡禁不止,如同“割韭菜”一般,“割一茬,长一茬”,是他们工作中的“顽疾”和“痛点”。这封检察建议书既是检察机关的宝贵建议,也是搭起双方合力打击窃电行为的一座桥梁。他们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改落实并及时反馈,同时希望今后双方能加强交流协作,严厉打击、惩治窃电及次生违法犯罪,创造并维护良好的用电秩序,保障电力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源:嘉定区人民检察院